案情簡介:一個捏造的藏品公司,一份虛假的收購協議,李某和劉某二人就輕松騙取了價值數萬元的41件真藏品,并成功轉售牟利,但最終未能逃脫法網。日前,北京市東城區公安分局經偵支隊已成功抓獲兩名嫌疑人。
據了解,今年4月30日,東城警方接到一名事主報案,稱其與兩名自稱是北京“京戚某文化藏品有限公司”的工作人員李某和劉某簽訂了一份收購藏品協議,約定由李、劉二人將事主的藏品以人民幣八萬余元的價格售出,售出后可以獲取勞務費;若未按協議售出,則需賠付事主總價5%的違約金。協議簽訂后,事主將41件藏品交給了李、劉二人。可事后,兩人的電話卻再也打不通。
接到報案后,警方立即展開調查,結果發現,所謂的“京戚某文化藏品有限公司”并不存在,兩名“工作人員”的身份也都是捏造的。通過從當時簽訂的協議上的信息尋找線索,偵查員最終鎖定了兩名嫌疑人,并于5月底在豐臺區分鐘寺地區將兩名嫌疑人抓獲。
經訊問,兩名嫌疑人李某和劉某對詐騙事主藏品一事供認不諱。據兩人交代,他們是河北老鄉,最近手頭拮據,就產生了詐騙賺錢的念頭。二人得知本案的事主有一批藏品要出售,便虛構出一家藏品公司,偽造了相關證件,使用虛假身份與事主簽訂了協議。至于騙到手的41件藏品,二人已經以總價12000 元人民幣的價格賣到某舊貨市場,并將贓款平分。現二人已被東城警方刑事拘留。
律師分析:紙質合同的話,如果是公司合同,可以先到工商局查看該公司是否存在;再看蓋章是不是真的,蓋章必須是經過公安局備案的公章,不能是私章;再查看合同條款是否合理,是否存在合同詐騙的可能等。
如果是電子合同,可以到簽訂該合同的電子合同簽訂平臺進行驗簽,如在5G快簽簽署的合同,打開PC端官網,選擇在線驗簽,即可驗證簽名時間,驗證電子簽名是否有效、簽署文件是否被篡改,以此來鑒別合同文件的真偽。